舟山岙山岛油库群,银白色储罐连绵成片,输油管道如脉络般纵横延伸;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一期工程现场,工程车往来穿梭,一派热火朝天;粮食产业园内,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梨糖醇生产线稳定高效运转……
去年11月8日,国务院正式批复《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》,明确舟山为枢纽建设“主战场”。
时隔一年,这座千岛之城以服务提质增效、制度创新破壁突围、全产业链能级跃升的亮眼表现,交出了一份“枢纽经济”的舟山答卷—
今年1月至9月,舟山实现油品储备能力3818万方,LNG接收规模1150万吨,铁矿石吞吐量13647万吨,粮食吞吐量1243万吨,大宗商品贸易额6900亿元,海事服务总产出590亿元。
聚力攻坚199项年度重点指标、重点任务、重点项目,一年来舟山新形成20多项改革成果,正一步步把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蓝图绘成实景。
近日,岱山县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离岛远控作业迎来里程碑——离岛远控卸船和斗装全流程作业占比双双突破80%,标志着全球首个双40万吨离岛作业自动化散货码头进入常态化运营。
声名在外的鼠浪湖基地,早已常态化实现全球最大40万吨级巨轮同靠接卸,助力枢纽建设。2024年11月更是实现两艘40万吨矿船同框靠泊,开创全球港口运营新范式。今年以来,累计完成铁矿石作业量超6900万吨(含混矿)。
让大宗商品“进得来、出得去、流得畅”,舟山的硬件支撑底气十足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畅通“双循环”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,我国沿海7条国际航线条途经舟山,水水中转、江海联运的区位优势尤为突出。
今年前三季度,舟山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3874万吨,同比增长2.8%;LNG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,生物燃料加注量突破3万吨,多品类、绿色化的船舶燃料供应体系加速成型。
一年来,舟山持续放大先发优势,全速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,仓储与监管服务的升级迭代尤为亮眼。近日,经杭州海关审批,舟山市华泰石油有限公司运营的保税仓库库容从82.4万立方米扩容至159.4万立方米,扩容幅度超90%。至此,舟山市保税仓储总容量突破2200万立方米,为保税船燃加注业务提供了坚实的仓储支撑。
随着保税船燃加注业务规模持续扩大,企业对保税油仓储的需求日益旺盛。今年以来,舟山海关已新审核验收保税仓库、出口监管仓库4家,完成2家保税仓库扩容,累计新增仓储容积345.4万立方米。针对企业灵活调整仓储需求的痛点,海关创新落地保税仓、出口监管仓、内贸仓“三仓”属性便利化调整举措,企业可依照订单情况自主切换仓库属性,高效适配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的周转需求。
为助力舟山打造全球顶级保税船燃加注中心,今年以来舟山海关密集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:支持设立舟山首家液化天然气(LNG)保税仓库,强化绿色船舶燃料储备能力,助推新型清洁能源加注业务发展;允许供应国际航行船舶的保税燃料油、润滑油实行“先供船、后报关”,大幅压缩企业通关时间成本,提升市场响应效率;推行“高低硫保税燃料油混兑”业务模式,支持企业按需定制油品,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;优化跨关区保税船燃加注监管流程,实现跨宁波关区全域无纸化审核;探索电子燃料交付单(e-BDN)应用,逐步提升供油数据传输的精准度与效率。
多重政策红利叠加下,今年前三季度,舟山口岸累计供应保税燃料油606.63万吨,同比增长11.7%,全球船加油枢纽的影响力持续攀升。
在港口服务领域,舟山持续升级服务效能:建成全国领先的“数字孪生”港口服务管理平台,实现港口作业智能化管理;实施港口服务降本“组合拳”,降低企业物流成本;构建“双通四特”(特殊通道、特殊服务)通航服务体系,提升港口通行效率。
金融服务创新同步发力,为大宗商品产业链发展保驾护航:推出“票付通”等新结算方式,赋能产业链交易规模扩大;通过“银行+保险”模式,破解企业融资难题。
眼下,走进位于普陀区虾峙镇的东白莲岛油品储运扩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,7座白色巨型储罐巍然矗立,输油泵棚、综合设备间、库房等配套设施基本落成。
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77万立方米储罐,建成投产后,整个东白莲库区库容可达159.4万立方米,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油品中转基地。
在平台能级提升与交易品类拓展上,舟山动作频频。今年6月底,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完成省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资源整合,正式更名为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,实现从单一油气品种向更多品类的大宗商品跨越式拓展。近期,该中心新增铁矿石、动力煤、电解铜三类交易品种,交易品种备案数量从41个增至44个。
目前,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加速推进钢铁、有色、煤炭、聚酯等大宗商品企业的新一轮集聚,已引进战略新品类企业百余家,累计集聚近3700家会员企业,年贸易交易规模超5000亿元。
该中心将在巩固油气领域优势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绿色能源、铁矿石等与浙江自贸试验区资源禀赋相关的交易品种,持续丰富交易生态。
制度创新是舟山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核心引擎。8月11日,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25年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35项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,这中间还包括10项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体制机制改革案例。
在发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体制机制改革案例中,舟山片区占据8项,彰显了制度创新的“舟山力量”。
这8项成果中,粮食船舶“高效通关一件事”集成管理服务改革、创新推广保税船燃加注质量流量计交割方式、创新开展沿海船用燃料油供应备案“全省互认”试点、锚地保税船燃夜间靠泊加注作业常态化、创新石化产业刑事风险全流程防控模式、中国特色价格窗口国际化定价机制创新等6项为舟山片区独创。船供保税润滑油“先供船后报关”业务模式、创新多式联运“江海直达”运输模式等2项则由舟山片区分别与杭州海关、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实施,形成跨部门协同创新合力。
从具体实践来看,今年7月1日晚,舟山保税船燃加注电子签单交接系统正式启用,舟山由此成为全国首个、全球第三个实现保税船燃加注全流程数字交接的港口;9月4日,舟山成功落地“三仓”属性便利化调整制度创新首票业务,审批时限同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;今年舟山还发布全国首个生物柴油仓储综合价格指数、推行保税燃油船“燃料油+物料”两舷同步作业等一系列全国首创举措……这些突破性实践,生动勾勒出舟山“为国家试制度、为开放搭平台、为地方谋发展”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。
以制度创新畅通大宗商品交易堵点,舟山交出了亮眼答卷。截至目前,舟山片区已累计探索形成330项制度创新成果,其中146项为全国首创、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,为全国大宗商品领域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“舟山经验”。
走进位于岱山经济开发区一新材料公司项目车间,粗品异辛酸经过多道工序形成异辛酸成品后自动灌装注入载重30吨的油罐车,被运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往全国。自年初投产以来,这样的运输车每天要跑一趟。
该项目的快速投产见效,是舟山工业高水平发展的生动缩影。舟山以加快建设九大产业链为抓手,重点布局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链,推动产业链向高的附加价值环节延伸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5%,居全省第一,其中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贡献值占61%。
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油气全产业链的核心基地、国际大宗商品资源配置“三基地两中心”的重要组成,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规划总面积41平方公里,分近中远三期建设,目前近中期发展已形成年4000万吨炼油、420万吨乙烯、1180万吨芳烃的生产能力,投资、产值强度均超每平方公里170亿元,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
一年来,舟山全方面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,延伸发展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中下游产业,全市完成高端聚烯烃、高性能纤维等7个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签约落地。截至目前,金塘新材料项目等7个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10亿元以上重点在建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72.8%。
一个岛,就是一条产业链。锚定“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”目标,舟山将油气全产业链改革创新经验向大宗商品领域复制推广,围绕石油、天然气、铁矿石、粮食、高端蛋白、煤炭、有色金属等七大类商品,按照“一岛一功能”的规划思路,全力推进24个首发功能岛的开发建设。
在舟山本岛,依托定海粮食产业园,舟山获批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交收地试点;在金塘岛,荣盛集团打造的高端新材料基地加快建设;在金钵盂岛,年产7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火热推进……一年来,一个个重磅级项目的加速推进,已成为枢纽建设的强力支撑。
在此前举行的第八届油商大会上,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全产业链联盟正式揭牌。该联盟由100家大宗商品领军企业、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组成,聚焦大宗商品储运、加工、贸易、交易和海事服务等全产业链,凝聚起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强大合力。
保险创新为产业链发展保驾护航。舟山精准对接大宗商品产业链各环节风险减量需求,推出江海陆多式联运一单制保险、油气产业链贸易信用保险、大宗商品区域公用品牌综合保险、炼化企业信用险等4项全国或全省首创特色保险产品,并创新打造全国首个“政府补贴+保险+融资”中试保融通新模式。截至10月末,已累计为全市大宗商品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可以提供风险保障超1000亿元。
未来,舟山还将建设亿吨级油品储运岛群和全国最大天然气储运岛群;加快落地先进信息材料、高端聚烯烃、电子化学品、高性能纤维等一批高精尖制造业项目,力争2027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;持续聚集全球贸易商、资源商、采购商,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贸易与交易中心。